2020-10-16 16:13:48
阅读 3088
在做电商网店的卖家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就是在推广方面,生成短链接时,长链接如何转换短链接的细节问题,在长网址转短网址的时候,需要用到短链接生成工具,好的短链接工具可以提升转化率,可直接跳转详情页,减少用户流失率,短链接在线免费生成工具。
社群推广短链接再次重回大家推广计划中的重要位置。做过社群推广的朋友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同感,就是难!这个难主要难在内容发出去都很难,社群推广中链接被删、链接被封已经成为一件常事,而使用缩短链接工具就可以解决推广中的各种受限问题。
编辑导语: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今数据化时代,一部手机可以涵盖多种功能,5G时代也已经到来,还有很多变化;本文是作者关于“人、组织、商业”的一个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前段时间在思考一些事情,越思考越方,也没思考出来个什么结论;看来是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了,等什么时候想通了,估计就又能回到看山还是山的阶段了吧。
之前思考下来有几个初步的结论,主要有:
- 移动互联网基本到成熟期了,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基本不增长了,近几年增长比较快的模式,大都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线下、下沉用户、短视频、小程序、银发经济、出海;
- 新的技术在成熟,5G在普及,带宽会上去,近几年估计会有一波新的红利,新的技术+旧有场景估计会产生一些机会;
- 互联网是窄门,行业无外乎广告、游戏、在线教育、社区社交、音乐、长视频、短视频、直播、内容付费、O2O、打车、电商这些。
按是否线上闭环来看,可以分为纯线上,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前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最大的是广告;2018年总规模是4000亿,5家巨头占了80%,大都数的市场规模是百亿级别。
对比其他行业来看下,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2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4.77%;其中,B2B交易额20.5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7.17万亿元,生活服务电商交易额9986亿元(数据来源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这说明纯线上和线上+线下的市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线上流量又越来越贵,所以……。
还有就是现在很多公司在谈论的2B领域和产业互联网估计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机会的。
以上,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如果不能形成可指导行动的洞见,就没什么很大的价值,感觉中短期内自己还是需要打怪升级。
考虑这些东西的时候,越考虑越焦虑,总感觉这也没赶上,那也要错过了,归根到底还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于是我不得不用我听说过很多次的一个观点来说服自己,那就是过去的很多年,人的需求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变化的只是工具、技术和形态。
由此为出发点,展开了关于人、组织和商业的一些思考。
一、人
越来越觉得很多东西不停的往下深挖,都能落到人性这两个字上;以减肥为案例来看下,小A和小B是两个整天嚷嚷着要减肥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两个人都是为了减肥,实际上并不一定。
减肥可能是为了保持身材,也可能是为了健康,甚至可能只是为了避免别人说自己太胖。
再往下一层深挖,保持身材可能是为了让自己更自信、更吸引人;健康可能是为了自己,也可能是为了家人;避免别人说自己太胖,可能是为了自尊心,也可能是为了和XX比较。
所以啊,同样的表象,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原因,而不同的原因又会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表象到本质的挖掘大致会有这样3个阶段:
- 第一层:观点和行为,即怎么说与怎么做;
- 第二层:目标和动机,即为什么要做以及要做成什么样子;
- 第三层:人性和价值观,即更深层次的原因。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七宗罪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了,很多东西都能在这两者上找到映射。
人类社会发展了很多年了,也确实没脱离这些底层需求,大都也是围绕着衣食住行、社交通讯、教育娱乐、医疗教育养老、金融保险等延伸开来。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需求:一种是顺应人性的,比如娱乐;一种是反人性的,比如教育。
前者对应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爽点,我想要的现在就要,而且要给我最大程度的满足;后者对应的就是我们说的痛点,要切实能解决用户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变化,社会角色的变化,个体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刚进校园的大学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刚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了家庭的职场人士、已经有了孩子的人的诉求是在不断变化的。
正是这种个体+年龄层+地域环境的变化,构成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群,或者说圈层。
二、组织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相同的或者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组织,我们其实都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合群。组织可能是自发形成的,比如公益组织、小组、贴吧,也可能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比如公司、团队、群。
回到人这个点上来看,既然人的本性大都是相似的,而组织又是人构成的;所以理论上而言,组织与组织之间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差异的。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一般会有这么几种类型的组织,分别是:有着共同的原则、有着共同的利益、有着共同的信仰。
- 共同的原则就是大家一起做一个事情,约法N章,我只负责做我的事情,结果如何我不管,也就是说没有利益攸关;比较典型的形式是雇佣军,只需要办成事情就好,事情的风险和收益不参与。
- 共同的利益就是有利益攸关,事情成了可以分到对应的收益,失败了需要承担对应的风险;比较典型的就是股份制的公司,收益和风险共同承担。
- 共同的信仰是超越了利益本身,只是为了把事情做成,即使没有利益也甘愿去做;典型的就是我党早期的时候,共同的目标是做成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可以看到这几种类型组织的凝聚力是在逐渐增加的,从利益不攸关到利益攸关,再到超越利益本身,对应着组织的战斗力也是不同的,一旦交手,对战的结局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商业
商业归根到底是要考虑盈利的,这是资本的本质,也是商业的本质。用户价值也好,用户体验也好,创新也罢,都可以视为一种手段,一种达成商业目的的手段。
俞军老师对产品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做产品,是用「创造新价值」为工具,打破旧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新平衡的过程。
这里面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创造新价值、打破旧利益平衡、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平衡。
为什么要创造新价值,因为这样才能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创造的新价值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而打破旧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对自己有利的新平衡。
所以啊,单独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做与不做的衡量标准就是性价比。
这里面非常大的一个变量就是竞争环境,早期的时候,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只要需求存在,随便做出来点东西,就能取得不错的成就。
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一旦看到有套利空间,就会吸引很多玩家进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充分的跑赢竞争对手,或者寻求差异化的生存空间;原来做到60-70分的东西,现在可能要做到100分,甚至120分才行。
好的机会大都是解决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供给端不足就从供给侧入手,需求端不足就从需求侧入手,供给和需求都存在,那就提升撮合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商业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拿着产品找用户,一种是手握用户找产品。
前者主要的模式是切实解决了某些用户的某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提升原有的效率,降低成本,比如电商、打车。
后者主要的模式就是通过某些方式或者手段聚集用户,然后再往其他模式上进行导流,比如互联网的三级火箭模式。
手握用户找产品的前提是切入点是高频和大众的,用户的属性是和产品本身的模式密切相关的;比如新闻资讯类的流量往游戏动漫进行转化的效果,肯定比往教育电商转化的效果要好。
回到单个产品上来看,大都离不开需求、生产和销售这3个阶段。
需求是前提,要选择哪种方式,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还是为了聚集流量;生产就是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销售就是用种种手段把产品传递给目标用户。
这是整个产品的逻辑,从人性出发,寻找可行的切入点,尊重商业规律,协同组织的力量,发挥出个人和团体的战斗力。
对于一个产品人而言,需要做的就是交付价值,然后从中创造和实现个人价值。
共勉…
#专栏作家#
王家郴 ,公众号:产品经理从0到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喜欢网球和骑行的产品汪,目前奔走在产品的道路上,漫漫产品路,与君共勉。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