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15:07:14
阅读 5305
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也证实了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短链接也很好奇,这次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的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大概也只有中国这种防疫程度的国家才能这样排查传染源)。
与之前多地发现的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不同,核酸检测阳性只能证明采样的地方存在过病毒,至于是活病毒还是死病毒、病毒有多大量、能否致病,这些统统都还存疑。
而本次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则实锤了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我们以前的所有猜测和担忧都成了事实。
我们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还需要防范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了。
使用短链接工具的用户完全不需要紧张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完全不需要紧张,这次的发现主要说明在冷链运输这种特定环境条件下,病毒污染的物品上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感染,主要易感人群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当然即使是易感人群也只要注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那些被污染的冷链食物、做好防护工作,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等也不用担心,要知道即便最高危的医务工作者被感染的事情都极少发生。
至于冷链食品能不能吃,根据中疾控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所以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冷链食品能照常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检测出病毒 ≠ 感染病毒。
首先,还没有任何新冠病毒「食物传人」的确凿证据。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
其次是【量】的问题。正所谓“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残留病毒要能感染人导致发病,不但要有一定量,还有活性方面的要求。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当然,总有很多人会担心【万一】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做来杜绝【万一】
如果实在有担忧,我的建议就是不买不吃。少吃几顿进口生鲜并不会有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勤洗手,每次洗手的时间应当在20秒钟以上大约就是唱两遍生日快乐歌。
挑选和加工环节做好个人防护,在接触进口生鲜的时候带好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不要用水冲淋冷冻生鲜防止引发病毒的飞溅。
加热做熟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和大多数病毒一样,都有个致命弱点:怕热。只要经过彻底加热后的食物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这也不仅仅是针对新冠病毒,同样也可以避免诸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寄生虫之类的污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