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09:40:30
阅读 825
2013年,单集时长只有5分钟,全季体量仅15集,在优酷、土豆等长视频平台播出的网剧《万万没想到》火了。在第二季尚未播出时,其就曾创下系列作品达到超20亿的播放“奇迹”,成为当时中国最热门的现象级IP。
2021年,《做梦吧,晶晶》《这个男主有点冷》等短剧也在各自独播平台收获近10亿次播放。在视频领域又带来一次热闹的讨论。
“时尚是个轮回”,当初被称之为“迷你剧”的网剧类别又开始引发大量关注,甚至有了专属称呼“微短剧”。
在各大平台“推出各类题材精品微短剧 30 部+”、“打造 1000 部快手独家精品短剧”、“投入10亿资金,百亿流量”的扶持下,短剧行业已经从散漫的野生内容,逐渐归拢、上岸,成为网络影视生态里备受期待的最新一环。
2020年短剧行业迎来爆发,到2021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中长视频平台上线的短剧数量就超过300部,其中不乏观看量过亿的优质短剧,抖快平台也出现不少爆款产品。
到了2022年,短剧第一次拥有“寒假档”。快手上线超50部精品短剧,涵盖高甜、古风、医患、游戏、乡村等各种题材。#快手短剧寒假档 话题下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70亿次。
近日,B站又预告独家漫改短剧计划即将上线,并放出7部现有漫改短剧,涵盖中二沙雕、都市爱情、惊悚悬疑、软科幻等多种故事类型,将目标受众锁定为Z+世代年轻用户。
短剧受众不断增加,平台在短剧上的投入还在深入,但是“难赚钱”仍然是围绕着短剧的最大问题。吹了三年的短剧风,如今的脚步依旧落在“吸引眼球”上,“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依旧存在。
一、短剧,真上头
在两三分钟内经历冲突、反转,品尝总裁、甜妹、穷小子、宠妃的故事,反复从陈旧套路中获得新的刺激,这或许是短剧吸引人的一点。
在综艺节目《毛雪汪》中,有一期这样的画面:节目里毛不易和李雪琴及赵晓卉共同看了短剧《秦爷的小哑巴》,面对高甜剧情,三人既尴尬又羞耻,却又不禁被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非常上头。
节目播出后,#毛不易李雪琴赵晓卉看短剧上头#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大批网友直呼“真实”和“感同身受”。短剧带来的这种魔力让更多人产生好奇:短剧好看在哪里?为什么“上头”“好看”“精品”“过瘾”,都成为了短剧的关联词。
短剧的爆红是有温床的,碎片化、小屏幕观看成为习惯,而在长久地看过短视频后,当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短视频内容,对有情节的内容便会有更多期待,于是目光自然聚焦在了短剧这种形式上。
同时在当代社会的强压力下,以及互联网用户的不断下沉,严肃题材越来越难吸引足够的流量,而那些看似轻体量但很轻易触碰到用户爽点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全民狂欢。
快手出圈短剧《这个男主有点冷》就曾被评价,“尽管极尽狗血抓马之能事,观众脚趾抠地抠出一座精绝古城,但还是忍不住看到上头,好土好喜欢。”
观察市面上的爆款短剧,情感要围绕用户情感的核心诉求。比如最容易出圈的甜宠短剧,就是在梦幻与现实之间取得完美平衡,有“糖”也有“营养”,吸引用户在线“磕糖”。
还有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除了穿越、复仇、逆袭、重生一类的“高爽”题材,还有悬疑、惊悚、武侠、搞笑等类型的短剧,激烈的剧情起伏以及各种高爽反转充分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分泌”,从而达到满足心理诉求、宣泄压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IP短剧化,也吸引着一批新的用户。有数据统计,2019-2021年,微短剧IP改编占比分别为5%、15%、35%,优酷发布的《2021微短剧年度报告》也显示,2021年非IP短剧的占比达到69.5%,IP改编占比30.5%。
题材新颖反套路、人设亮眼有反差、剧情故事性强、有戏剧张力且爽点比较鲜明的网络文学IP,让短剧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伴随着市场发展和用户圈层化趋势,短剧也走上精品化道路。坚持原创剧本,在剧情构建和人物塑造方面大力创新,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惊喜。通过拍摄手法打造出电影般的画面质感,尽力摆脱观众对短剧“制造粗糙”的印象。
打造高质量画面的同时,避免同质化的出现,短剧正在脱离曾经的“土糙”标签,在疯狂生长中满足了当下视频平台和市场的内容需求。
二、赛道,够拥挤
随着去年短剧被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长短视频在内的平台在今年纷纷加大了投入,蓬勃的创制力量在过去一年得到释放,短剧赛道越来越内卷化。
截至目前,快抖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定制多项扶持计划,助推短剧内容赛道规模化发展。
从2020年“星芒计划”到2021年度“加强版星芒计划”,快手长期现金+流量扶持使平台创作者数量持续攀升,已完成中腰部创作者及其微短剧作品积累。
除传统的甜宠、悬疑题材之外,快手也在尝试医疗、乡村等更加普适性题材的短剧,试图打开短剧新叙事。
相比起快手的先发优势,抖音虽然入场较晚,但迅速确定了“广撒网”扶持方针,将短剧分为“新番计划”和“千万爆款俱乐部”两类。其中主要以流量形式扶持的“新番计划”几乎无门槛,个人用户也可参与短剧制作,给新人待遇比快手更为优厚。
同时抖音也充分发挥了明星资源优势,集结了喜剧演员金靖和20多位的偶像明星的《做梦吧,晶晶》,由著名导演田羽生监制,费启鸣、何泓珊、白举刚、徐梦洁共同出演的《别怕,恋爱吧》,都让抖音的短剧“星味”更足。
中视频平台B站,也没有放弃短剧这个赛道。2021年B站牵手成功孵化了“不思异”等优质IP的兔狲文化,这是B站在真人影视剧领域的新投资动作,也是在微短剧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机中寻找新机遇。
8月30日,奇幻悬疑微短剧《夜猫快递之黑日梦》在B站独家上线,也标志着B站轻剧场在用户面前正式亮相。根据官方介绍,“轻剧场”主打单集3-10分钟的微短剧内容,是B站继深耕影视长视频内容后,在剧集创意领域开启的另一项新实验。
长视频平台层面,腾讯视在2021年年末,正式发布了首个专门的短剧品牌“十分剧场”,意味着腾讯视频对短剧精品化的探索进入新阶段。
据了解,该剧场规划进行全年分季式播出,内容涵盖喜剧季、国风季、互动季、悬疑季等,兼具文化IP、文化创新、漫改喜剧、热血英雄、悬疑推理、古装美食、奇幻治愈等主流题材与新鲜题材,逐步构建完整的内容生态。
优酷从2019年开设小剧场频道以来,平台已经上线了近600部短剧作品。2021年,优酷又加速了短剧的精品化和规模化,重点发力以IP改编为核心的“扶摇计划”和鼓励创作者提供具备创造力和想象力原创故事的“好故事计划”。
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为制作方提供投资、定制、分账、植入、直播等多种变现方式,用真金白银鼓励创作者的同时推动短剧内容的规模化。
爱奇艺则以剧场化形式主打精品短剧,除了主推悬疑内容的迷雾剧场和主推甜宠内容的恋恋剧场之外,主打喜剧内容的“小逗剧场”也在今年即将上线。
在芒果TV内置的大芒计划中,短剧一直居于C位。仅在春节前后推出了十余部微短剧作品,并上线了独立的“大芒APP”,打出“期待下一个7分钟”为Slogan。
大芒短剧高度契合了芒果TV的用户画像,以甜宠、情感类短剧作为细分切口,满足平台女性用户对短剧内容的刚性需求。
短剧赛道自有其独有优势,轻体量、强反转、观剧爽感在线,又因为制作周期短,可以更快调整出观众更喜欢的内容。短剧成了兼顾长视频内容优势与短视频碎片化信息输出的绝佳选项,引得各大平台纷纷下场竞跑。微短剧赛道发展近两年中变得越来越挤。
三、未来,不确定
短剧刚出现时,即有言论称“网大之后,短剧救市”。但无论是体量、制作、题材还是盈利模式,相对长剧集,短剧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市场是热闹的,但总缺少了一些爆发的迹象。
春节档期间腾讯视频“十分剧场”推出短剧《大妈的世界》,鸡蛋盲盒、“磕CP”、转运锦鲤、手机监听生活、互联网黑话、追星基金经理…..凭借着脑洞大开的剧情,紧跟潮流的故事,《大妈的世界》在豆瓣俘获了8.2分,在微博上也多次登上热搜,更是有网友在弹幕中直呼“出到100季”。
与不俗的口碑相比,热度上却悄无声息。截至目前,《大妈的世界》在腾讯视频全集播放量为5317万,比起腾讯视频前阵子的热播剧《开端》22亿播放量,“大妈们”不足其中四十分之一。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短剧追求“一时爽”,流水般、短时间的剧情维持不了长久的热度,也无法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深刻记忆,观众便很难去主动安利,导致短剧难以破圈。
另一个存在的问题便是商业模式。2021年11月,抖音开启短剧付费模式,随之而来的便是唏嘘声。当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的短视频内容,对于付费观看就会有抵触心理。“倒不是掏不起,就是没必要。”成为最常见的用户心理。
短剧的商业变现方式,目前主要有平台分账、采买、短视频付费分账和剧情广告植入。其中,平台分账是短剧最核心的变现模式,不少平台也通过升级分账的形式激励创作者持续产出内容。
但现实的问题是,除了头部创作者,中腰部的分账金额有待提升,这导致许多创作者时常会发生入不敷出的情况。走过原始累积阶段后,仅仅依靠平台的补贴与分账实现盈利,行业并不能长久地走下去。
就目前来看,品牌植入和短剧孵化达人直播带货是相对成熟的突破口。但是品牌植入的方式也会存在短板,在短剧的时长中剧情和广告之间的违和感势必会降低,明显的商业痕迹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降低用户观感。
在孵化达人方面虽然有@一支璐A DEER 、@御儿.(古风)等达人成功将自身个人IP带到直播间,进行带货转化。然而放眼整个短剧市场中,走出来的达人依旧是屈指可数。
对于短剧行业,需要建立起正向的、循环的产业链,从创作者、MCN机构,到视频平台再到B端,都能打开商业化前景,维持行业活力。
面对尚不成熟的商业模式、难以破圈的内容围城,短剧的未来是否会走向潮落,我们不得而知。
但强反转、剧情化的短剧让达人们在短视频时代找到一种新的演绎方式。整体而言,短剧正日益形成其特有的语言和审美体系,从而让这种内容形态更趋于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品类。
在短剧发展过程中,内容创作和质量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现在我们看到短剧的内容正在经历升级,朝着更为主流化的方向迈进,这是顺应当下内容消费趋势的一种探索,也是短剧行业需要长久思考的命题。